
《阿凡达》观后感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凡达》观后感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凡达》观后感8篇1朋友对我说,她看了两遍《阿凡达》才看明白。我告诉她我一遍就看懂了,不仅看懂了剧情,而且很流畅地复述了一些情节和细节。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却不知道我为了看这部电影做了哪些准备。首先,我在网上看了剧情介绍,然后又下载了片尾曲《I See You》,同时,对于金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经过了14年的酝酿,耗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亿元),历时四年拍制的这部科幻巨献我应该是关注了很久很久。直到昨天,我才在欧亚卖场的万达影院观亲眼见证了IMAX 3D让人拍案叫绝的视觉效果。
从影厅出来,我告诉朋友,让他等我一会儿,因为不愿意放过一个镜头,所以,一直忍着没去卫生间。到了那里,发现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原来,像我这样的饿观众还有很多很多。
回到家中,老公问我和儿子,看电影的感受如何。儿子说要写一份观后感,我也很想写写自己的震撼。但是,一时又不知如何写起。于是,在网上看别人的影评,发现下面这段文字非常有意思,而且深有同感,所以摘录如下:
《阿凡达》讲述的是发生在未来世界外星上由人类组成的执法队伍对外星人钉子户的一次强制拆迁活动,本次活动以人类的失败告终。仔细留意电影细节,我们会发现导演和编剧给足了相应的暗示,透露出本次拆迁指挥工作的诸多错误举动和不安因素,最终以电影的结局说明了一场缺乏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导和强有力领导班子指挥的拆迁工作必然失败的道理,值得有关部门借鉴和学习。
对整个拆迁指挥工作的错误,可以总结为“领导整合混乱、舆论宣传不足、群众工作缺位、干部任用失败”这四句话。
首先,作为拆迁工作最高负责人兼开发商利益代表的嗜财男,与智囊团代表格蕾丝、执法一线负责人刀疤头之间显然存在不可调和的意见分歧,以致于整个领导班子难以形成合力,最终导致整个领导系统分崩离析。众所周知,意见分歧的根源在于利益分歧,不难看出,以格蕾丝代表的智囊团反复强调项目研究的重要性,目的在于向财政部门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样的道理,刀疤头强烈要求诉诸武力,是为在添置武器、扩编队伍寻找理由。而本应发挥协调作用的最高领导者嗜财男,却一直摇摆不定,可以看出嗜财男领导才能的缺乏的领导素质的不足。因此,拆迁指挥工作的领导者必须是作风雷厉风行的强硬派,故事末尾刀疤头的夺权也映证了这一点。但刀疤头过于顽固和急躁,又拙于搞好人际关系,凡事只知道硬冲和蛮干,把烂摊子留给上级来收拾,容易引起领导不满和下属不悦。这也说明他上位后没能及时转变角色定位,领导观念滞后,注定最终因不能准确把握全局而断送拆迁工作的胜利果实。
其次,整个拆迁工作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及时到位的舆论宣传工作。砖土未动,舆论先行—一直是拆迁指挥工作的宝贵实践经验。舆论工作做得好,拆迁中遇到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尤其是本次拆迁目标涉及到环保、宗教和少·数民·族等敏感问题,更应该有一套强有力的政治理论支持,并在前期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进行舆论轰炸,层层递进,不断对钉子户形成压力和恐慌,以减少后期强制执行阶段暴力的使用。很遗憾,指挥小组一直忽略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进行拆迁动员,导致后期大规模暴力抗法行为的出现。
再次,不走群众路线,胡乱树敌也是工作失败的一大教训。群众工作和舆论工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根本目的在于分化目标人群,把自己的人搞多了,把对方的人搞少了,最后再予以各个击破。综观外星纳威亚人,主要是通过宗教和血缘进行联结,物质生活水平极低。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小组原先以提供教育、交通等公共产品妄图换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唯有一方面加强科学宣传、破除迷信,另一方面以物质渗透的方式逐步离间纳威亚主要领导人,才能从内部瓦解对方,从而兵不血刃的赢得土地。
最后,不得不指出的是整个工作最致命的失误出现在干部任用上。指挥小组派出杰克这名小伙子担任潜伏工作,获取对方情报,出发点是好的,方法却错得离谱。先是从干部选拔上说,杰克不是一名政治过硬久经考验的同志,而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草率性。再则,如果说杰克本身担任情报工作存在不可替代性,那也应该对杰克的叛变进行一定的防范,特别是要事先解决好杰克的个人问题,最好以家庭牵制他,否则象杰克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难以抵御敌人的美人计也是意料之中的。杰克的倒戈使指挥小组的攻势和防线都**裸暴露了,这也是整个拆迁工作根本失败的最直接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人事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断言,《阿凡达》将因其独到和深邃的政·治内涵在新时代的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也将因其对拆迁工作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而掀起一股学习浪潮。
《阿凡达》观后感8篇2国外我不知道,在国内的票房,我感觉有一部分是中国人的习惯造就的,这习惯就是好奇和爱扎堆。
“唉,《阿凡达》票房老高了,都说很好嘞!”
“是吗,真的这么好?看看去!”
去影院一看,排队买票,而且买不上合适时间、合适位置的,这样也要看,矿工、逃课也要看,位置再差,只要早看上也要看,看看到底多么好。
我就是有这种心理才去看《阿凡达》的,由于我们是二线城市,没有巨幕的,只能看普通3D版。前一个小时,我在眩晕中度过,好在后面一个多小时我适应了过来,我左边那仁兄就没这么幸运了,吐的惊天地泣鬼神,吐完又马上戴上3D眼睛继续看,又吐、又看,再吐、再看。恐是怕白瞎了那60块钱,用星爷的那句话说,吐啊、吐啊就习惯了,我所在的这个影厅有100来人,五六个吐的。由于眩晕,没这么把电影看爽了,想再看遍2D的,可惜停了,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影也更知道,只是不便说。
我的观影情况大致如此了,再回到那个问题,《阿凡达》,是好,可是它真的就那么好吗?它的票房虽然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可是我觉得,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塑造,到情感表达,到大场景的表达和真实性上,《阿凡达》都不如《泰坦尼克号》,除了票房,后者都不输前者,再者说,如今的1元钱和97年的1元钱如何去比较?也是就说票房价值上后者也未必输前者。
再说说《阿凡达》的逻辑分析问题,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杰克(题外话:杰克是卡梅隆外号?这么喜欢用这个名字?)和妮特丽的爱情,杰克怎么会爱上一个3米高、长着蓝皮而切有发光斑纹、光着身子、扎着麻花辫、长着尾巴、而且狂野如男人的那威人?就算他转移到阿凡达身上,长相一致了,可他还是地球人的大脑啊,他的思维还是地球人模式的,它的审美观也是地球人模式的,他的性取向也是地球人模式的,他与妮特丽的爱情故事让我感觉很不爽,有些人与兽的意思。再让我受不了的一点是,潘多拉星球上是没有氧气的,大家也都知道,火药、石油等东西 ……此处隐藏9387个字……与纳威人的战争的导火索。最终爱娃显灵,骑马拿箭的纳威人在森林野兽们的帮助下战胜了导弹武器装备一身的地球人,也许这正象征着失去善良仁爱而将贪婪残忍充满心灵的人类们最终会独食他们自己所酿下的恶果,以及大自然给他们的惩罚!
在我们的地球母亲渐渐苍老并且奄奄一息之际,人类为了生存不仅不尽全力放下眼前的利益努力挽救地球母亲的生命,反而花费相比更为庞大的精力在探索外星,也许这些巨大的人力物力的背后藏的就是那些权势者们贪婪的双眼,只能看见利益的双眼,渴望征服的双眼,《阿凡达》警告那些藏有这些恶意,妄想破坏大自然以谋取自己眼前的利益的人,自己弄成的残局最终将自己收拾,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赐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奇迹,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不配拥有这一奇迹!
《阿凡达》这类唤醒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影片陆续上映,人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反省反省了,在享受影片给我们带来的快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体会体会幕后导演的良苦用心,继续弘扬真善美精神的同时,更应该去思索思索面对地球母亲这样的一个现状,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而不是在全球气候会议上故作君子般的针锋相对,为的就是推卸自己本应该履行的义务,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一点一点逐渐变大的臭氧层空洞下面,一点一点逐渐变小陆地的上面,我们所有在这个地球上居住的人们不团结起来,反而还在为了世界末日到来之前那一段时间的金钱利益斤斤计较:斗嘴,拍桌子,闹脾气,为了伪君子的那点尊严……这一切在世界末日————在地球上所有生命就要消失的命运面前,难道不觉得可笑,不觉得羞愧吗?
影片的结尾,佐伊·索尔达娜抚摸着杰克·萨利的阿凡达的脸时,我们都深信杰克·萨利最终会睁开双眼苏醒过来,最终成为真正的纳威人,和自己的爱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们这些地球人呢?我们准备什么时候苏醒呢?睁开我们被利益充满血丝的浑浊的双眼,好好的看看我们这个已经惨迫忍睹的地球母亲。难道是世界末日到来的那一天吗?
《阿凡达》观后感8篇8“世界的卡梅隆,宇宙的阿凡达。”“Avatar”是什么?这是看电影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作为电脑术语来讲,英语Avatar指的是在虚拟实境中互动地呈现一个人;用作名词来讲,是指化身或天神降凡之意。在此也不得不佩服詹姆斯·卡梅隆对自己这部影片的精确定位,英语一个单词通常都会有几种含义,一部《阿凡达》电影,几乎将英文片名中涵盖的几层意思都给表达了出来,影片的气势和效果足以堪称年度最强。
一、真的是身临其境?
《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潘多拉星,没有具体的时间,我们只知道那是一个不太遥远的未来,人类已经毁坏了地球,他们为了开发新的能源和新的居住地,便开始将手伸向了外星,电影有点拓荒史的意思,较为契合百十年前美国人对于西部的开拓。潘多拉星的原住民纳美人必然要组织地球人的这种野蛮侵略行为,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故事虽然有些俗套,但胜在情节流畅,作为一部商业娱乐大片是合格的,但《阿凡达》真正要让你领略的,还是它神乎其技一般的电影特效。
观赏《阿凡达》首先就要面临选择何种方式的问题,是3D还是IMAX3D,以及传统的2D?詹姆斯·卡梅隆在电影制作后期就说过,《阿凡达》必须在IMAX3D版本上才能看出效果。最初听到这话还以为这只是片方的一种宣传策略,但真正当你走入影院去观赏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卡梅隆真的是依托IMAX3D来创作这部电影,之前他苦等10年未拍任何剧情电影,就是等待IMAX3D电影院线步向成熟,这样才能保证全世界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真正震撼的效果。
《阿凡达》会让你领略到外星的参天大树、热带丛林、漂浮巨岛、湖泊山川、日月星辰,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实结合的,但通过CGI技术的绝妙处理,银幕上的一切都会让你感觉真实可信,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仿佛触手可及,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看电影的时候,你的精神会被带入进电影之中,当男主角用脚趾触碰泥土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感受到脚底泥土般的松软,电影从来没有这样真实过。
二、故事有待深层次挖掘
詹姆斯·卡梅隆绝不是那种肤浅之人,像迈克尔·贝那种游戏式的剧情在卡梅隆电影中是看不到的。卡梅隆多年来的电影作品中,有两大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和平与环保”。“和平”这个主题在《终结者1、2》中完全就能看到,核弹让地球毁灭,人类过于依赖电脑网络,最后反而被电脑打败,卡梅隆是在通过这种末日幻想的方式来警醒人们,不要滥用科技与核武器。“环保”这个主题就更加明显了,《深渊》中海底人为了报复人类对地球的戕害,而决定淹没世界,但最终是人类的关爱感动的海底人,而没有毁掉世界。
詹姆斯·卡梅隆不是说教电影人,他不会把这些电影主题都摆在台面上去说,他的电影视觉效果只是一种包装,内里所要传达的思想才是最珍贵的。所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始终不会过时,即使1991年的《终结者2》现在看来依旧精彩,这就是因为卡梅隆把握住了故事命脉,观众不光可以看特效,跌宕起伏的剧情仍然可以抓住人心。
《阿凡达》融合了“和平与环保”的主题,经典的战争电影都是通过残酷的战争场面来宣扬和平精神,战争会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银幕上为大家呈现了这一切,通过战争电影也是希望观众能够珍惜现在的和平。地球人侵略了潘多拉星,原住民纳美人开始抵御这些外来的侵略者,地球人的科技要先进于纳美人上千年,悬殊之大令人咋舌。在本片中,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类只有将黑手伸向潘多拉星这个世外桃源,当人类无节制夸张居住和使用土地之时,可曾想过脚下的大地也会有朝一日承受不住这种重压呢?《阿凡达》的情节与特效配合得非常好,完全没有很多特效大片情节稀松的诟病。
三、划时代意义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一直都能捧红明星,阿诺德·施瓦辛格凭借《终结者》晋升世界巨星,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因为《泰坦尼克号》而举世瞩目,这回的《阿凡达》却没有捧红谁。主演萨姆·沃辛顿没有莱奥纳多的帅气,也没有施瓦辛格的强壮,他红起来当然是时间的问题,但是他很难为《阿凡达》的票房贡献更多的力量。想想当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之时,很多女粉丝都是不厌其烦地去影院支持偶像莱奥纳多。《暮色2》北美票房首周末突破1。4亿美金,偶像的力量占去了一大半,粉丝都是冲着俊男靓女去的,谁还管电影好不好看。所以,《阿凡达》这部电影最明显的缺憾就是主演的选择放弃了帅哥美女,这对于电影剧情的发展很有需要,但对于市场而言,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从长远来说,萨姆·沃辛顿很有可能会成为继梅尔·吉布森、休·杰克曼等澳洲籍男星之后,成为新一代的澳洲籍好莱坞巨星,但这毕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淬炼。《阿凡达》在北美的口碑尚好,但由于放映技术和演员号召力等方面的制约,《阿凡达》首周末北美票房居然还未过亿,《阿凡达》这部电影至少都要在3D影院中才能一睹阵容,经过这部电影以后,3D影院必将又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风潮,毫无疑问的是,《阿凡达》已经开启了特效电影的全新时代,它的划时代意义等同于《金刚》(1933)、《20xx太空漫游》(1968)、《星球大战》(1977)这些科幻经典,詹姆斯·卡梅隆凭借着宏大的构想和严谨的制作,开启了3D电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