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伊夏会把相似的单词搞混了,他在“认字”过程中出了问题,在“阅读”和“书写”时,不能通过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了解字的意思。在阅读和书写中存在障碍,即所谓的“朗读困难”。同时他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天赋,比一般人在绘画方面有更强的能力。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伊夏未能被父母理解;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没能根据他的问题对他进行辅导,而是不断地把他赶出教室,同时伴随着同学的嘲笑,渐渐地,伊夏从学不会转变成不想学,写假请假条,翘课……最后他遇到了他的伯乐尼克老师,在尼克老师的带领下伊夏最终克服了朗读障碍,并且在尼克老师组织的绘画比赛中战胜了尼克老师最终获得了绘画冠军的感人故事……
从这部影片中我在思考现在的教育,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应该怎么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1. 一.受社会影响下的家庭教育
现在的社会过重地强调竞争,而在无形中忽视了对孩子自身的关注。正如影片中尼克老师所说:“我知道外面是一个无情,充满竞争的世界,一个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绩,医学、工程、管理……什么都是只要比别人差就是无法容忍的。100分考了95.5分…95.6…95.7分,只要比别人差就是可耻的,对不对?看在老天的份上,你想一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跟梦想,不是大家都只死想着要图和让自己的手指脱颖而出……然后忙着去修饰,让它们看起来更长。如果哪天手指头断了,你们还要继续吗?”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和孩子更多的沟通,给孩子建构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沟通。同时游戏也是增加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一个方式。两个人一起玩时,能帮助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而一个人在玩时,则能发挥它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作为我们的学生家长,你们真正理解一个孩子吗?你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孩子吗?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教育所做的不是助其快快成长甚至不经意间压抑他们的成长,教育只是引导与发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方向,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把自己的野心强加于孩子!
1. 二.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现在更多地强调科学教育,而在无形中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现在认识论一个特点就是把直观的经验提升到“知识”的水平,即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结果,生动多样的教育过程就变成了客观的科学技术的灌输过程,教育成为科学化活动,教学效果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教授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电影中的主人公伊夏,就是由于其语言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他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这让我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再次的思考。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是确信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是一样的,因为人具有“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就像是树植根泥土一样,只要给予同样的知识学习条件,学生就能实现相近的学习目标。但是由于遗传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我们知道个体的认知能力还是存在差异的,面对这些“弱势”群体,班级授课制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它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成就了大多数人,而牺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陪读”或是教育中的局外人。
1. 三.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做
尼克老师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的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夜之中有不同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
发现这一问题后,尼克老师首先是给伊夏树立信心,他在课堂上讲到:“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最后鼓励伊夏说老师以前也和你一样,但是老师没有放弃,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尼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夏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夏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克老师组织的学校绘画比赛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克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夏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伊夏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夏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夏回家,伊夏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克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夏伸展着双臂,全身舒展向上,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
伊夏成功了,这更是尼克老师的成功,正是尼克老师智慧地发现伊夏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才发掘了孩子的天性,发挥了他的特长。虽然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物理学家,但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健康地学习,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多思考自己的教书育人理念是否正确呢?是不是需要像尼克老师这样,慧眼识千里马,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或者说批判印度初等教育的电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高中,那时候替主角伊夏感到怜惜与心疼,对印度的应试教育感到厌恶与无奈,同时也被美术老师尼克的创意和爱心深深感动。大学以来,我又重复观看了两次。这些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在应试教育里那些特殊孩子的教育(如读写障碍、注意缺陷、自闭症等),包括他们的家庭。他们是特殊的一个弱势群体,过去我们很少关注到他们。在越来越提倡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里,我们也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到他们的身上。我们不得不反思应试教育在对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消极作用。
影片中,伊夏Ishaan Awasthi (Darsheel Safary饰)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的色彩和事物——鱼儿、小狗、风筝、大海和太空。他是个富于幻想,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的孩子。而然他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淘气爱玩、学习成绩差、屡次留学。当他再次全科零分,面临下一年被学校退学的威胁时,他的爸爸决定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
后来一位代课的美术老师尼克Ram ShankarNikum,用乐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 ……此处隐藏22741个字……后也成功地为伊夏“放光”。
三、我们工作中的“寻光”与“放光”
我们办学校的目的就是顺利进大学,拿到高学历,到成年有优势的竞争力。而其他的可以无所谓,正如伊桑的父亲反复的问会画画有什么用啊?能帮助他竞争吗?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味的追求纪律,传统,荣誉,规则。而忽视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给了他们一个愉快的学校生活,我们就欠缺了他们一个有竞争的成年。可是,如果学习只是聚焦在成绩优秀的少数人身上,而同时忽视了沉默的那些,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为什么教育一定要这样牺牲一部分人来造就另一些人啊?对于受伤的那一类人,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阴影?什么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变得如此狭隘了?很少有人能够耐心的去发现一个人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优点,而简单的一张试卷,一张量表就轻率的判断一个人能力有多强,智商有多高。
学生需要的是关注,重视,理解和接纳,可是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找过很多的人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我说:你们说,我听,说一切你们遇到的困惑,说一切你们觉得可能不会被接受的观点,说一切感兴趣和欣赏的事物。每次进教室,当我笑着去面对每一个用眼神在说话的学生,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温暖。我希望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与成绩和排名无关。
家长,老师,用人单位都习惯了用考试成绩,学历来评判人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可是我们看到的终究是目前存在的状态,然后就肯定的用过去的经验急着贴上标签,这个学生怎样怎样,可是心理学中霍桑效应不是证明了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没有被挖掘出来么?在英语办公室里,我们有时私下交流说:虽然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能够顾及三分之二就很不错了。听了心里只感到一阵阵悲哀!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一?管住他们不闹事,不影响到那三分之一就算教学目标达到了?就算是前面的三分之二,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关注的也只是他们学的怎么样,而没有关心他们过的好不好,压力,抑郁,自闭,很少有老师去了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关注的三分之二,业之后也很少再有人会感恩,怀念初的老师。
古人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想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如此。我们应从多种角度发掘孩子的潜力,而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高分”则“高能”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养成学的习惯,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教的方法。对于家长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细心观察孩子成长的一言一行,帮助他们构建一些学习氛围;对学校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正确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虽然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物理学家,但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健康地学习,成长。或许三年五载后,当我们再回首这些“小星星”时,他们已经在灯火阑珊处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电影里的伊夏,谁看到都应该会喜欢得不得了。关于伊夏的每一帧,都像是画一样。好像真能透过他哧忽哧忽的大眼睛看见满天星,那两颗大门牙又会让你不禁多爱他一分。他调皮捣蛋,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哪怕一会儿;他又能趴在路边盯着水沟里的鱼一整个下午。他笨他懒,文法数学一塌糊涂;他又天马行空,想象力能带着他跑到九霄云外。在哪,他都会被贴上“难搞”的标签,有问题的就是他的态度。可是啊,他不是笨、不是懒,只是没那么幸运,有一些额外的“问题”,脑回路就是来得慢一些,那本就不是他的错。
庆幸地,在将落未落之际,一双臂膀把他托举了起来。当尼克一股脑说出这么多孩子时代有“读写困难”的人,爱因斯坦、阿加莎、巴强...还有没那么有名气的尼克他自己,伊夏听傻了,一个个这么闪亮亮的人物小时候竟会跟他一样,是真的吗?跟别人比,他不再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还透着一丝骄傲。尼克看着眼前的伊夏,就像是在看镜子里的自己。无限的耐心,无限的倾注,还有斑斓的油彩,让那颗迷路的小星星又被找到。
这部电影,我只能用“好”来形容。哪儿好,不只是来自阿米尔汗,也不只是因为这个让人喜欢得一塌糊涂的伊夏。还能让我禁不住地,回想到自己的小时候,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禁不住地感叹,我能从出生到现在二十几岁,爹妈慈爱,身体无恙,三观不歪,人畜无害,真的是谢天谢地了。
但对一个“读写困难”的孩子来说,真就没那么好过。想想小学的班里,会不会也有一个“伊夏”,别人都很自如,就他的拼音写成“蝌蚪文”,“狗爬”的字老师朱批了一个接一个的圈。那时候我们不懂事,应和着老师的“作业展”哈哈大笑。那时候我们也不懂换位,那得是多让当事人窘迫的境地,真冷。
一个班里几十号人,班里的几件琐碎就能占据老师的一整天,可能老师真无暇顾及那样一个“后进生”为什么会拖后腿,“读写困难”是什么,可能他听都没听过,更可能的,他还会烦忧为什么这个学生会落在我的班上,影响kpi好不好。一次两次,老师管不了,只能请家长。“请家长”从来都是小学生眼里的大事儿,战战兢兢,夹在老师和家长中间,成了众矢之的。你肯定是态度有问题,不服管教,能一笔一划地写好,你就是成心。可是,他真的没法儿一笔一划地写好,他写一个“苹果”,脑子里连个苹果的影子都没有。真的很心疼他,也心疼他的爹妈,是爱孩子,但用错了力气。“你看看人家谁谁的孩子...”就成了日常,忧虑以后社会上他该怎么和别人比,这回是没输在起跑线上,直接跌那了,没法替爹妈大展宏图了。“落后即可耻”,这是什么鬼逻辑?不,这把“尺子”就是一种“摧毁”。
老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在,总有一个适合的位置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绽放。大人们本就不该用成人世界的视角去强行干预,还披挂着“这都是为了你好”的外衣。
伊夏就能在画布上任想象飞翔。
再厉害的文法老师可能也就画成这样。
伊夏幸运,遇见了尼克。可是,不是所有的“伊夏”能遇见自己的“尼克”。老师不懂他,同学不懂他,连父母至亲也不懂他,小小的心灵,从失落到失望,自信心就这么任由飞沙走石侵蚀,可能真的不剩什么了。长大了,他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埋在最深黯的角落,不敢去触碰,不敢去面对,不敢和他对话,由着他蹲在墙角,背对着你喃喃自语。他养成了自己独有的那套逻辑,可能会很辛苦地活一辈子。最耗费精力的是一直和内心绞缠在一起,终其一生,无法和解。对,这就是“伊夏”无数可能中的一种。如果有如果,老师再多一点耐心,爸妈再多一点宽容和任他生长的余地,他们可能就成就了另一个的画家。
一棵决策树,刚开始的时候,是需要喂数据设规矩才能提精度,但规矩立多了,也就矫枉过正了,哦对,剪枝就好了。可如果是一把刀呢,磨啊磨成了一把很精确的手术刀,还怎么拿它劈柴做饭了,何况一个人呢。
我们真的需要一把刻度不均的“尺子”,去衡量一个孩子的童年;
我们真的需要做足了身心的功课,当真的想要迎他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真的需要用爱发电,去照亮他尚看不清的世界和我们自己;
我们真的需要多再多心思也不为过地,去温柔那些不得不更用力生活的孩子,
他们真的值得被正确地对待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