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书笔记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共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黛玉的疑问,侧面描写出了王熙凤在家中地位非同一般。
头上戴着束发嵌玉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大串的外貌描写,对于主角描写极为详细,详略分明。
第三章写了贾雨村官复原职,林黛玉初进大观园。
通过一连串的语言,动作,刻画了王熙凤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形象。
林黛玉谢绝邢夫人的挽留,不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感激,表明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处处留心,言行小心谨慎。
红楼梦读书笔记2话说在薛宝钗生日宴会上,戏曲散场之际,贾母因怜爱一小丑和小旦而把他俩叫到跟前,又是问候,又是赏赐。这时候,爱热闹,爱玩笑的王熙凤,或许是看出了贾母的某些心意,于是连忙开口指着那小旦笑道:“这孩子扮相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王熙凤一语道破天机,心里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都只是装聋作哑,宝钗是抿嘴一笑,宝玉是不敢说,独有大大咧咧的史湘云不顾死活,接着王熙凤的下巴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知大事不妙,连忙向史湘云使眼色。可是,宝玉这一行为却使自己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先是史湘云受气,转身就要回去收拾包裹,准备明天一早就回家,不想再看人家的鼻子眼睛行事,之后有对前来安慰的宝玉进行一顿大奚落。接着是,林黛玉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闭门羹,责怪其多管闲事。史湘云受气,个人觉得原因很简单,除了女孩子天生醋意作怪之外,她很可能也深深地爱着贾宝玉。
宝玉因为别的女人给她使眼色,她又怎么会受得了呢?她对贾宝玉“爱哥哥”“爱哥哥”地叫,和她经常对林黛玉辛辣地贬斥,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林黛玉感情的细腻,她对贾宝玉发飙的动因,相对来说就有点复杂了。个人认为,林黛玉发飙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于其一时失宠的焦虑。我们知道,贾府以前也是给林黛玉做过生日的,但是这次给薛宝钗做生日,并没有按照其往年过生日的定例行事,而是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增加了唱戏项目。贾母可是一直都格外地宠着她,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怎么会不闹心呢?其二,在于其对薛宝钗的醋意与对抗。醋意最明显的是:薛宝钗的生日宴会,林黛玉是唯一的迟到者,并对宝玉说不愿意去蹭着借人家的光。
直到宝玉哄她说也为她叫一班戏,让其他人(薛宝钗)也借她的光,她才矜持中被宝玉给拉了去;再次,宝玉跟宝钗讨论戏曲,她也是醋意泼洒,让宝玉别“装疯”。当然,这之中也有着对抗的意味。只是其对抗对明显的地方体现在点戏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薛宝钗一直替着贾母着想,尽是点些热闹的戏,再次讨贾母欢心;而在林黛玉点戏的时候,因她自己不爱看戏,所以她就随便点一首,连脑筋都没有都,既不为自己,也不为贾母及其他人。我想,这既是林黛玉的个性张扬,也是与薛宝钗激烈的对抗。你薛宝钗不是知书达理,善于替他人着想,善于笼络人心,而有今天的收获吗?我林黛玉偏不,看你还有多少花花肠子。或许林黛玉就是这么想着的吧,要不然其怎么会老以为薛宝钗内心藏奸呢?所以说,只要贾府的人对薛宝钗好,特别是贾宝玉对薛宝钗好,林黛玉都会不高兴,而最后的怒火必然都会落到贾宝玉的身上。
其三,在于其对史湘云挑衅与嘲笑的不满。史湘云点名其像戏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形象的一种损毁,目下无尘的她对这肯定也受不了,更何况史湘云对贾宝玉也许还有这那种意思呢!总之,林黛玉是敏感的,是多疑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可是出在蜜罐中的林黛玉的感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其感情的飓风。除了贾母,贾府的人,似乎就只有贾宝玉对她真了。贾母自然不可能成为其撒娇的对象,所以无论贾宝玉有理无理,他始终都会成为林黛玉的出气筒。我想就算是贾宝玉这次不给史湘云使眼色,林黛玉也会不高兴的,她不是说贾宝玉不笑比还厉害么。最后,我突然想,如果贾宝玉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娶进门了,那可有得他受的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3漫长的假期,让我有机会重读《红楼梦》。中学时学着林黛玉那般伤春悲秋,大学时为了命运无常叹息,而这一次,却惊讶地发现繁华一梦中的原来还有更多东西值得一读再读。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那一回,众人人路过一户农家,王熙凤等人“换衣”的时候,宝玉看到一个纺纱车,他觉得很是新鲜就跑去摇,结果一个女孩子出来毫不客气的教训了宝玉一顿。宝玉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很特别,那种不同于府中小姐们的,健康、自然、淳朴的美,竟深深吸引宝玉。待离开的时候,宝玉发现人群里没了那个二丫头,不免觉得怅然。这种浅浅的缘分让他觉得有一些惆怅,这种惆怅是发自一种内心的关照、一种情,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状态的珍惜。
佛教里面常讲的“缘”,似乎也是在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偶然的相遇。宝玉的一生,有过许许多多的缘,或刻骨铭心,或相交如水,可贵就在于他一直努力在体会和珍惜这种东西。
古往今来很多人在写离别,红楼梦里也有很多的告别,宝玉的这一次看似不经意的短暂见面,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一带而过甚至毫无印象。而蒋勋却说:“在此作者有一种大悲悯。”因为就在宝玉上车走出不远时,他突然发现了二丫头怀抱着她的小兄弟同几个小女孩说笑着出来。这个场景特别像一个电影画面,耐人寻味。这种匆匆的离别便让宝玉觉得生命中有一个东西没有完成。
人生就是经历了遗憾才会有珍重。
夜幕起,华灯上,平日忙碌的十字路口,路灯第一次成为街道的主角,往来的车辆与人群仿佛从未出现过。病毒来袭,我们突然被禁锢在形形色色的水泥建筑之中,与人接触成了不安与恐怖。我们从来不知道,出门、相聚会成为一种奢望。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农历春节,节日的仪式感在病魔前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人们讲因果,那是什么样的因果让我们和他人的生命产生联系?而亿万人中,也总有我们遇也遇不到的人与事。
《蒋勋说红楼梦》中提到:有缘见面,不受后有。“不受后有”是指没有后续的缘。我们最不在于的就是这种一生一次的缘分。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宽容一些,善良一点呢?毕竟从此以后,都不会再见了。那个在人来人往中给警察送上口罩的女孩,那些自己打车赶赴火神山医院,建设完后匆匆离开的工人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人世间的种种生命个体相遇又分别,也就是《红楼梦》里讲的人世间可知与不可知的缘分。无缘不求,有缘见面,何不且喜 ……此处隐藏5875个字……有搞清楚事实,不了解真相也不沟通就对他人下判断?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上述的行为,就无需笑话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你也犯了林黛玉的认知错误。
如果黛玉能够辨析出自己想法中的认知错误,她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而如果能够识别我们想法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的部分,扭转认知错误,我们也会减少情绪波动,更少生气,生活更加愉悦。
为什么林妹妹有这些认知错误呢?可能因为自身患病,疾病本身的疼痛令她不能愉快。而由于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人的想法,故而产生出种种错误的念想;或者由于基因的缘故,她本身比其他人更容易不开心;又或者她自幼丧母,父亲大概忙于公务,疏忽了对她情绪上的照顾,而她的老师也没有关照到她的情绪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林妹妹似的行为或话语,我们首先可能会本能不愉快,但接下来应当认识到,这都是认知错误在作怪,林妹妹需要的是一次思维范式转变。无论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错误,我们都需要看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范式,改变认知错误,或者帮助我们最珍视的那些人看到他们的思维错误,愉快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些人就是得保留着这些扭曲和极端才能够创造美,为全人类做贡献,那就任由他去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12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读书笔记13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像,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像;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像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书笔记14小时候,我只喜欢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后来通过妈妈的介绍,我开始“进攻”四大名著了。其他三本我都看了不下三遍,可唯独不愿意看《红楼梦》。当时七八岁的年龄,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十一二岁再拿起这本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潇湘惊梦”。一天夜里,林黛玉怎么也睡不着,过了好一阵子,半睡半醒之间,忽然看见贾雨村来道喜,接着许多人都进来了,说黛玉要嫁给继母的一个亲戚家。黛玉十分害怕,就去求祖母,没想到祖母也不同情她。后来,她找到了宝玉,宝玉得知后用匕首插进自己的心脏。黛玉吓坏了,随之突然惊醒,她这才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个梦。
林黛玉是贾母之女的女儿,金陵十二钗中与薛宝钗并列榜首,以芙蓉称之,与宝玉是姑表妹,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是宝玉知己、恋人,林黛玉因为家中父母先后去世,所以居住在贾府,林黛玉容貌倾国倾城,才华横溢,在《红楼梦》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说的便是林黛玉。
但是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其性格孤傲,有一张利嘴,所以在下人那里自然没有能说会道的薛宝钗受大家的喜爱。林黛玉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的疾病,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她生性多疑、冷漠、自恋,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合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1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再一次将《红楼梦》看完,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20xx年,我26岁,那个时候读这本书完全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看完后总觉得故事情节不够精彩,没有强烈的代入感,也不得要领。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虽然很认真,心也很静,更是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但是却与奇书一词不得其解,从书中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大概应该是明朝中期的社会背景,但实际上应该是暗指清康熙晚期至乾隆中期,曹雪芹先祖是汉族,后来抬籍为满清正白旗包衣,从曾祖起三代人都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颇受康熙信任,后来雍正继位,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牵连,曹家多次家产被抄没,家道从此衰落,而曹雪芹正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时期,书中贾宝玉应该就是描写他本人。
四大名著都出自明朝,而《红楼梦》却出自清朝乾隆中期,以后来突起之势将《金瓶梅》斩于马下,更是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堪称千古奇书。此书由众多人物构成,主要人物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组成,其中人物描写性格分明各异,层次鲜活,形态各异,情感细腻,对话风趣,服装穿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饮食、房舍、楼台、亭阁、花园、景色用词繁多,比喻唯美,诗词修饰优美,真实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欧治、生活、经济、文化、也影射了封建社会的奢靡、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此书后四十回,开始写得还能跟上曹雪芹的节奏与思路,但后面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情节略显牵强,结局太散漫,几个主要人物交代的不够清晰,让人仔细回味,琢磨之后仍不得章法,这只是我幼稚的思维我甚至在想,如果是曹雪芹来写完,文中的主要人物结局是否不用那么悲凉,他(她)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情。
虽然小时候不爱学习,文化程度太低,也不怎么喜欢看书,但是,我却很喜欢中国历史,很喜欢看历史书,我觉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曲折有趣,而且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胸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知道我们的祖先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历史不忍细看,也许今朝富贵荣华,殊不知明夕繁花散尽,也许到我五十岁的时候,再来看这本书,又能窥其其它的智慧,明了其中滋味,“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