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书笔记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

时间:2024-02-27 11:45:55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啸山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1

不知道作者为何用这个名字作为此书的题目,我的理解是“呼啸”在书中是指那山庄之外的狂风暴雨与那漫天大雪来得那么肆意与猖狂,是人们不能预料与阻止的,而山庄里发生的事情也正如那外面的天气一样,是没有人能够预料与阻止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的那么顺其自然,让人们感觉到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常却又那么的可怜与可悲让人对他们产生同情与可恶的心理,我想这是每一本书里面都会有的,有好人必定会有恶人,没有恶人的话那么又何来好人,只有在有恶人的地方才能体现出恶人的恶。这本书中并没有谁是真正的恶人,也许书中希克厉是最让人感到生气与可恶的,他的种种行为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而其他的人呢,同样让人感到有可怜与可悲之处,认为他们都没有自主权,没有起来与命运反抗,只是顺着一切的一切自然发展着,书中没有让人神经亢奋的地方也没有让人对此感到厌倦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静静。

虽然整个故事里大多都是冷酷无情之中进行着的,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的生活中看到人类不灭的希望与爱缠绕在人们的四周,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可也不能忘记那份爱的真切与重要。就如希克厉可以说是这个书中的主人公,讲的是他当初如何被老欧肖抱回家之后,家人又是如何对待他,而老欧肖死后别人又是如何对待他的,而之后他失去了自己一生中的最爱同时也被亨德莱赶出了家门,多年后他回来一步一步地对他们加以报复。在别人看来他是最可恶的最没有人性的,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自己所爱的人的女儿更是如此,他是一个魔鬼是一个没人性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他是可怜的可悲的我对他抱有很大的同情心,在整个故事中他所受的苦是最多的,是最能够忍受与感情最细腻的人,是他外表把我们带入了迷区,是他的外表让我们把他给曲解了。

从他的各种做事的方法与话语中同样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跟别人一样的是有感情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是藏在心底的最深处不愿对任何人都抱有感情,他的爱他的感情只对自己一生唯一爱的人所拥有,只有对她才能够把自己的感情与全部的爱释放出来,可是他没有能够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他的生活与地位并不是他的错,不是他想要的,谁不想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生活有父母的眷顾,可是这一切都是命运让有了如此的悲剧生活,是命运在与他开玩笑,是生活把他锻炼成了这种性格的一个人,如果他有卡瑟琳与亨得德莱一样的家庭生活我想他一定能够做出更伟大的事情来,让所有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的,可是他没有拥有那样的生活环境,就在老欧肖把他抱回家以后他也同样没有能够拥有与他们一样的生活环境,所有的人都对他抱有恶意,对他释放自己的性格,把所有的一切不开心都发泄到他的身上,这更让他增加了忍耐力,他并不是不想去还击,而是他要忍,一直忍到自己完全可以还击并且能够胜利的时候再还击,这一点难道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应该学会的吗?现在的人这一点往往是最差劲的,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大闹特闹要么就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2

《呼啸山庄》很大一部分笼罩着一种“黑沉沉的恐怖感”,那是说,在它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大气里,我们时时都能呼吸到雷电的气味。不过我要指出,仍然是有星星点点的地方,薄云遮蔽的天光和半隐半露的太阳,依旧是在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要找一个真正慈爱又忠心耿耿的样板,请看奈莉·迪恩这个人物。要找一个温情脉脉,一以贯之的典型,请看艾德加·林顿。有人会认为,这种品质体现在一个男人身上,不如体现在女人身上来得光彩夺目。可是艾丽斯·贝尔永远不会来理解这种观念。她最容不得有人暗示,忠贞与温柔,忍辱负重与仁爱慈祥,安在夏娃的女儿们身上,都是受人敬重的美德,可是安在亚当的儿子们身上,却都成了怪癖。她认为仁爱和宽恕是那伟大造物主最神圣的属性,他创造了男人也创造了女人,那些使神性骤然生辉的品质,绝不会辱没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人性,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老约瑟的刻画上面,有一种干涩阴沉的情感,而在小凯瑟琳身上,就透出了些许优雅和欢快的光辉。甚至在叫这名字的第一个女主人公身上,她的剽悍当中也不乏某种奇异的美,或者说,在她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和充满激情的反反复复当中,也不乏真诚可寻。

希斯克厉夫,说真的,唯独他是无可救药。他笔挺挺朝地狱走去,从来就不曾拐过一个弯,打从那个“黑头发,黑皮肤,黑得像从魔鬼那儿来的小东西”最初被从大衣包里解开,放在农屋厨房的地上站稳起,直到奈莉·迪恩发现他那具狰狞硕大的尸体仰面朝天,躺在那张板壁当中的床上,大睁着的眼睛仿佛在“嘲笑她想合上它们的企图,咧开的嘴唇和白森森的尖利牙齿,也在一样的讥嘲”。

希斯克厉夫也流露出一种孤独的人间情感,可那并不是他对凯瑟琳的爱。他对凯瑟琳的爱是一种猛烈的非人间的情感;那是能在那一种邪恶天才的恶毒本性里沸腾燃烧的激情;一种能构成那万劫不复的中心,那无边永恒世界永受煎熬之灵魂的火焰;在它不罢不休,无止无境的蹂躏之下,迫使他的信念无情地展开,这信念注定他永远是背着地狱,不论他走到哪里。把希斯克厉夫同人性联结起来的唯一纽带,是他粗暴地表现出来的对哈里顿·厄恩肖的关切,那是一个被他毁掉的年轻人;然后是他对奈莉·迪恩半隐半现的那一份尊重。去掉这两个孤孤零零的特征,我们就应该说,他既不是印度水手也不是吉卜赛人的孩子,而是个披了人皮的魔鬼,一个食尸鬼,一个恶魔。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3

带着比较恐怖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啸山庄》,我觉得我这几天失眠与这本书有着巨大的关系。

这本书本应该在初中的时候就看完,只不过当时我比现在更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恐惧,所以便没有读下去,只读到“我”——洛克伍德先生在凯瑟琳厄恩肖房里梦见鬼魂的那一段便合上也就再也没有翻过,对于这一点我印象深刻,我还记得当时是在晚上,我躺在床上看,心里还犯嘀咕,“怎么世界名著是恐怖小说?”于是,这本书直至今日我才得以将它读完,虽然在我读到那段“鬼魂”的时候依旧一度不想看下去,所幸现在似乎比以前成熟点了,相信看过去就没事了,看完了。

自从那一次艺术概论课作业交了对《简爱》的读书感受,我猛地爱上了这种做法;就如同自从给老师写信,就猛地爱上了写信,我愿意相信文字比记忆更牢靠,比语言更深刻,也更到位。而且,我发现每次要写文字时,头脑总是被强迫地去思考,去更进一步的思考,因为总期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更有意义一些,更有道理一些。后来能力给朱老师写读书笔记,更是非常喜欢,我觉得这事是我加深对于曾经看过书的一种记忆和理解。

来谈谈《呼啸山庄》,来自艾米丽勃朗特。基本上,感受不深。

基本上,作者为全文所营造的氛围很一致,也很成功,看的过程一直都比较压抑。不过我要说的是,艾米丽勃朗特与其姐妹夏绿 ……此处隐藏11334个字……郡的一个女仆讲述的,但是所有语句却和她的身份极不相符。也许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狄恩太太说出来的话不是她这种热恩说出来的,于是她就让狄恩太太说她在伺候人的同时也有机会读过不少书。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种故弄风雅的言词依然令人吃惊。她从来不说 “我想试试~~~”,而是说“我尝试着~~~ ” 或者“我试图~~~”;不说“走出房间”,而是说“从房间中离去”;不说“碰见”某人,而是说与某人 “邂逅相遇”。我敢说,这部小说不管是谁写的,反正前后个部分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如果说前几章的文风真的比后面个部分更加矫饰和夸张的话,我想那也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来表现洛可乌德是个痴心而自负的年轻人,而她的这种尝试不能说是不成功的。

我在某处曾看到有人推测说,如果小说的前面几章是她的弟弟写的,那么根据他的意图,他是要让洛克乌德在故事情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确实,有一处暗示说,洛克乌德被小凯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爱上了她,那事情显然回变得更加复杂。而现在,洛克乌德在小说中不过是个小小的饿捣蛋鬼而已。

艾米莉讲的是一个涉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而要讲好这样 一个复杂故事并非易事,因为她必须把两套人物和两套情节统一起来,必须处处留神,不能因为对这一套人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另一套人的兴趣。她还必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才能像站在某处综观一幅大壁画一样,把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事情压缩扫读者能够接受的某一段时间内。

作者先让洛克乌德讲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进一步展开,她自己则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为什么她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去又能讲出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露了出来。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盖盖地讲出来,以次卸下心中的负担。据说她的想象力最初来自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爱尔兰神话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是她在比利时经常读的,据说她回到家乡后,仍然喜欢坐在炉边地毯上、搂着爱犬的脖子继续读霍夫曼的故事。

夏洛蒂 勃朗特曾认真地说明过,尽管人们多方猜测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是对生活的某个人的影射,其实爱米莉并不认识这些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也相信爱米莉是从那位德国小说家的神秘、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顿和他的妹妹、恩萧的妻子以及希兹克利夫的妻子等(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软弱而成为她蔑视的对象),说不定是她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创造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虚构能力,当作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出人物时,他们也不愿承认。我认为,爱米莉本人就是凯瑟琳,因为她像她一样任性,一样充满激情;同时我还认为,她又是希兹克利夫。把自己放到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点奇怪?一点也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不止一个人居住在我们内心,他们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

小说家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表现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小说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说他的故事对于他的人物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却毫不相干。对于一个以《呼啸山庄》这样的小说作为处女作的作家来说,不仅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说主题中出现随心所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希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表现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想,一种在独自散步时或者在彻夜不眠时的梦想。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圣人或者罪人,伟大的情人或者邪恶的政客,勇武的将军或者冷酷的凶手。我想,《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自由。

我认为爱米莉把自己的梦想全放在希兹克利夫 身上了。她把自己的激愤、无望的爱、嫉妒、对人类的憎恨和蔑视,都给了他。我觉得,当她作为希兹克利夫对凯瑟琳又踢又踩时,她一定在笑;我想,当她欺凌、辱骂和威吓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她一定是浑身颤抖,有一种透心的解脱感,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既自卑又抑郁,在人们面前总觉得受到了羞辱。

《呼啸山庄》不是一本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它具有一种只有极少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力量。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能像它一样,把爱情的痛苦、迷恋和残酷如此执著地纠缠在一起,并以如此惊人的力量将其描绘出来。它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一幅油画力作:乌云下昏暗的荒野景象,天上雷声隆隆,人们拖者长长影子在荒野里跋涉,一种不属于尘世的气氛使画面恍恍惚惚,人们似乎都要窒息了,这时铅灰色的天空又掠过一道闪电,使其显得更加神秘而令人恐惧。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15

黑色的风灌满了整个山丘,暗色的雨击打着脆弱的土地,吞噬了一切光明与美好,吱呀作响的木质地板,空空荡荡的房间,希斯克利夫独掌烛台,眼神游移于窗外无边无垠的黑暗,黯然绝望空洞,似一只无底的黑洞,忘记了守望的理由……看《呼啸山庄》,始终是很压抑的,那个山庄,那些遥远的爱恨情仇,犹如一阵阴云在我心头不时下着苦雨。

欧美文学界称《呼啸山庄》是一部“人间情爱的宏伟史诗。”的确,凯瑟琳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在我心中!”希斯克利夫则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凯瑟琳在希斯克利夫沸腾的灵魂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而希斯克利夫把凯瑟琳的爱视为生命。这种灵魂交叠的爱,光辉而壮烈。我们不能说这是最美好的爱情,但至少,它是最纯粹的,并且饱含着力量,正是这力量在背叛面前掀起疾风骤雨似的报复,毁灭生命同时升腾爱情。因此在我看来,书中所谓的仇恨、狂放、扭曲、残暴以及一切有悖于人伦道德的手段,都源于他们之间那场因为刻骨铭心所以山呼海啸的爱情。

每一次看到希斯克里夫这个名字,总觉得那字字都透着残忍,暴戾。还几分的又一张发黄的英文报纸上面的一句话:“一个在童年时代就遭遇不公的人,他的人格还能有多么积极向上呢?”仿佛法老的咒语,缚住了本应该高兴快活的小希斯克里夫,强硬粗鲁的将仇恨灌入一个幼嫩到甚至惹人怜爱的心。有的时候总是在想,到底是谁会了希斯克里夫,是老恩肖,是约瑟夫,还是亨德利?后来看到那一晚上的暴雨雷电,我懂了,在呼啸山庄,除了那可爱的她爱着的姑娘,希斯克里夫,他什么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被侮辱,可以被打压,却不能被此生最真实的爱所背叛。那高背椅子后,孤独而又冰冷的灵魂,隐隐的触伤人心。那是怎样的人啊,爱的时候,令人窒息,恨的时候呢,又叫人深深的恐惧。他就如同一座阴云,他离开了。仿佛一切都没有了阴郁,呼啸山庄依旧一如既往的麻木着,酒气熏人,可我们美丽的凯西·恩肖,却住在那好像永远都只有阳光的画眉山庄,与她优雅绅士的丈夫快乐依偎。但,那只是仿佛。

除了那些人生教训,《呼啸山庄》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在你合上书低头沉吟的那一刻,或许你会在一瞬间突然觉得,那种撩人的璀璨的山呼海啸的爱正在书中所写的那种盛放着石楠的荒原上,萌生着、铺陈着、燃烧着、呼啸着,滚滚而来……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