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汇编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说起《三国演义》,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周瑜之死。都说周瑜风流倜傥、气质非凡,但不好就在这心胸狭隘。巧了,我也是在这里想不通。不过,我相信,周瑜的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何必要去妒忌他呢?这我可得好好想想……
就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很完美的,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却来烘托了诸葛亮,让诸葛亮占去了一个闪耀的舞台。
周瑜的音乐天赋也是极高的,他的《广陵散》也是赫赫有名的,并称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可见周瑜是有多么的才智啊!
经过一番寻找,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三气而致死,而是因为大*战,右肋受了伤,又因战*事紧张,没有时间痊愈,最后渐渐地恶化,致使其在行军途中伤口崩裂,死于巴丘,年仅35岁。
周瑜也是英年早逝,但却给我们后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印象,周瑜不愧为三国中的“周公瑾”!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的经历。书中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读来无不使人不忍释卷,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同时三国的明争暗斗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在三国武将如林、谋士如雨,我最看重一个人——曹操。虽说诸葛亮用计出神入化,不过他没有曹操豪迈的诗情,也没有曹操严明的军纪,更没有曹操作战时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粮足,大名威震江东,可谓谈得上豪杰也。所以说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虽未能一统天下,但也在群雄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时,一定和他结交,并和他豪饮美酒,笑看天下英雄,畅谈统一中原的霸业,给他出谋划策,那就太痛快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李傕,郭汜二人逼死王允得了势,在朝廷中横行霸道,众官员是敢怒不敢言,献帝更是憋屈的紧,自己的皇位被那二人威胁着,整日活得提心吊胆。
正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陈彪提议,何不让李、郭二贼狗咬狗,再诏曹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而这计划该如何实施呢?郭汜之妻就是突破口,闻言她十分善妒。汜妻轻信了郭汜与李司马夫人有染的消息,偷偷在郭汜酒中下了毒,想要借此疏远李、郭二人的关系。这也确实在郭汜心中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一次郭汜从李傕家归去,突觉腹痛,怀疑的种子立马发芽,与李傕一阵厮杀。
这演义场上尔虞我诈,孰是孰非也分不清楚,在这场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友谊。
献帝也是可怜,被董卓推上了皇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有个“皇上”的头衔,等到这董卓死了吧,自己的忠臣王允被逼死,只能眼睁睁看着,还是因为权被别人所霸着。现在主动出击对付李、郭二人,又被卷入战争,成了李傕的俘虏。幸而忠汉之人不少,献帝还是被救出来了,毫发无损。可那洛阳已是满目疮痍,宫院中只有残垣断壁,似乎预示着汉朝在走向衰亡。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三国演义演义》是本历史著作,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但让我懂得了许多历史故事,更懂得了许多军事谋略。
三国演义演义,讲述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故事,是一本荡气回肠的书,能够让人不但懂得许多的谋略知识,更能让人学会刘、关、张之间那情深厚意的兄弟情。
读完这本书,书中那生动形象的战争故事,令我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群雄厮杀的壮观场面。但是,真正令我回味无穷的还是那计谋战略,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面对五十万魏国精兵猛将,并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以更冷静的头脑,使出了空城计,令司马懿感到怀疑,因此退走了司马懿的兵马。
这本书中,还有勇猛好战的吕布,也有奸诈狡猾的曹操:还有心胸宽广的刘备,也有昏庸无能的刘禅。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生动,令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当我读完《三国演义》后,有一个故事使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
这个故事是说司马懿攻打街亭。马谡愿去守街亭,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便派他和平平去守街亭。到了街亭,马谡要在山上下寨,王平再三劝阻,马谡还是上山下寨。魏军到了街亭,看马谡在山上下寨,立刻切断水源,放火烧山。最后马谡逃走,街亭失守。
这个故事表面是因为马谡不听劝告,一塞上山下寨,使蜀军乱套,街亭失守。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却不在他身上,诸葛亮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刘备生前说过,马谡这个人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让马谡去官运亨通蜀军的咽喉城——街亭,害的蜀军失去了它。
一个人再好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可是蜀军中的一位绝顶聪明的军师,可他也会犯很多错误。有时优点不可能是个纯优点,它中间也包含着不好的因素。如:诸葛亮太谨慎了,不敢直出叙谷,攻打眉城,不然他应该早就攻取长安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我们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争取让缺点变得更少。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读了三国演义后,我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英雄侠士,做了很多事。有的事让我悲伤,有的事让我欢喜……所以,我把各个英雄的外貌、性格做了以下分析。
我觉得刘备长得很丑。双耳过肩,双手过膝。而且他还很自私自利,我们老师还常说刘备是长跑加短跑健将呢。
我觉得张飞五大三粗、大手大脚的。长得满脸横肉,说话粗声粗气,对手下很暴躁。胡子长得满脸都是,满脸都是,像一个长毛怪。
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头脑聪明,四肢部发达的人,诸葛亮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比如在渡泸水的时候孟获要杀人头祭河神,河水才会退下来,诸葛亮不要杀人,于是就把揉的面里包肉,在外刻上人头的样子。
我觉得生活在战争时期的人命很苦,我太同情他们了,当然打仗的人更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7真好!暑假里,我有大把时间来读好书了。
首先读《三国演义》。书中描写了一些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是令我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最是刻入脑海的人物当属关羽关云长了,他是一位纯爷们,成了我的偶像。
我崇拜他威武强壮的形象。关羽,身长九尺,鬓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足跨赤兔千里马。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美髯公”!
现在社会,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观有些特别,总推崇面若桃花,眼似葡萄,身如拂柳的“仙气”形象,男生也要施粉绣眉,看起来很娘,缺少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了解了关羽后,我端正了我的审美观,觉得男生就应该有纯爷们的范。身为男生,就应该锻炼好强壮的身体,能吃苦耐劳,不撒娇取宠,有担当。
我崇拜他武艺高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 ……此处隐藏3952个字……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方,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理解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贴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理解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留意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述,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个性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状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我长期构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述。类似的问题,还能够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述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贴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以前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透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述,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手持沉重的《三国》,品味着他的芳香,欣赏着他的文化,勉励着我的成长。处境悲凉的体现,人间真情的流露,化作了你,永不可磨灭的你——三国。
三国中,多少名将贤士锋芒毕露?
一人一骑一杆枪,你七出七进曹军,怀中阿斗安恬熟睡,长枪挥舞,如入无人之境,手斩夏侯恩,夺取青釭剑,我独赏子龙的忠勇。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空城计,草船借箭,木牛流马,七擒七纵孟获,你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定天下,我叹服卧龙的睿智。独目苍狼,元让拔矢啖睛;江东周郎,公瑾火烧赤壁……
然而,三国之中群星闪耀,我独爱“恶来”典韦!在《三国》之中,典韦于第十回出现,又退出于第十六回,短短七回,却让我深深地被他所震撼!
典韦乃三国里鲜有猛将,使双戟,力无穷,曾单手执定风折牙旗。曾救了曹操三回。
然而,三国之中群星闪耀,我独爱“恶来”典韦!在《三国》之中,典韦于第十回出现,又退出于第十六回,短短七回,却让我深深地被他所震撼!
曹操曾与吕布相战,然曹操处于可危之地,典韦见,身披玄甲,手持双戟,纵马挥杆,无人可挡,令主公复回本营。
谁知苍天妒英才,一代虎将,古之“恶来”,化身碧血忠义全!
那次,曹操收服张绣,却犯了好色的老毛病,酒醉之下调戏张绣嫂子,张绣勃然大怒,半夜领降兵反叛,迷糊之中,典韦闻得帐外有刀兵之声,连忙起身,却寻不到战甲双戟,危机之下,典韦赤着膀子,提着腰刀,大喊:“主公快走,典韦护你周全!”拦于寨门。张绣军枪如苇列,箭如骤雨,但典韦毫不退缩。中枪了,折断再战,中箭了,拔出再战!原来,箭中多了,也就不疼了,刀砍久了,也就不快了。典韦扔掉钝刀,抓起两具尸体冲向敌军死战,在又带走了十几条人命后,典韦又中一枪,力竭战死,死前瞪目怒吼,他不甘啊!典韦死了半响,可仍无一人敢过寨门,勇猛如斯!“古之恶来”,典韦当之无愧!
曹操听闻典韦身死,失声痛哭,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典韦对曹操誓死效忠,对自己的理想,哪怕前面是枪林箭雨,哪怕前方十死无生,他也毫不退缩!我们不也应当如此么?学习路上坎坷不断,或考试失利,或努力无获,所以我们需要如同典韦一般,“勇”不退缩,为了目标和理想前进,失败了,不怕,从头再来,成功了,不骄,继续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踏上理想中的殿堂,高呼一声:“我从未退缩!”
既如此,我便要坚持下去,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才是我,在三国中成长的我!
看三国,多少战役热血沸腾,梦三国,多少英烈血骨铮铮,忆三国,多少结局令人磋叹。从三国中,我们成长,我们坚强,我们无所畏惧!三国,早已成为我心中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