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家长会发言稿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能够利用到发言稿的场合越来越多,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发言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写起发言稿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会发言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会发言稿1有些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特定的时刻。今天是感恩节,所以在此我要表达我的感谢。
感谢我的妻子,为我养育了一个非常健康聪慧的儿子,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幸福和快乐。
感谢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是他们用爱心和智慧为我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给孩子知识的滋养,为孩子将来的展翅高飞锻造一一双强有力的翅膀。
感谢所有在座的家长,因为有你们培育的优秀孩子和我儿子作伴,前进的路上有他们相伴同行,我的孩子就不会孤单,获得友情的相助,也会走的更远。
生活中默默的陪伴就是一种教育。带着去看,去摸,去听,去感,就会言之有物,看蚂蚁运食,培育小麦苗,游沂河观夜景·······嬉闹让其获得情感的归属感。周末的床上嬉闹,俯首孺子牛,臭爸爸当成歌唱······方法和技能远比记住知识重要的多。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虽因你而来,但却不完全属于你,他们是有生命的独立个体。
孩子的成长如同春天的禾苗,虽不见其增,却日有其长,在悄无声息流淌的岁月时光中,潜滋暗长着的是蓬勃生命的悸动。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花期有早有晚,但总有盛开怒放的一刻。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心陪伴,精心浇灌,静待花开。
做家长容易,做优秀家长不容易,且做且努力,且做且珍惜。
家长会发言稿2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阶段,是培养习惯的阶段,有了良好习惯,进入初中、高中的学习就顺风顺水。
良好习惯的培养、形成,我分三方面阐述。一是认真听说的习惯;二是课后文明休息的习惯;三是家庭作业、家庭生活的良好习惯。
一、认真听说的习惯关乎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和心智的成熟等。
好的习惯的形成,能让他们顺利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在课堂表现突出的同学有……
这些同学的突出特点:
1、课上专心听,包括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乐于回答问题,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他们自制力很强,课上思想集中,不太开小差。
3、有责任心、上进心,作业都是认真对待,认真完成。
二、课后文明休息,与同学的和谐相处。
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友好的相处,能让他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过一种愉快的校园生活,同学之间也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我也经常跟他们说,你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一下,比如,慷慨地借块橡皮、借支笔,人家心里都是铭记的,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对你好,你伤害了人家一次,人家就对你有意见一次。表现比较好的同学有:……课后的玩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有所改变。如果三年级了还是跟一年级的时候那样只知道疯狂地玩耍,那么进步就基本不大了。
三、家庭作业。
家庭生活这一块,看家长的责任心和水平了。孩子能够一丝不苟地完成家庭作业,还能够看看课外书,收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能够健康快乐地过家庭生活,有条件的还能经常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知识。
希望我的这点谈话,能够对家长朋友们有一点启发。谢谢!
家长会发言稿3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家长会,我是你们孩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今天晚上我们在这里召开本学年的第一次家长会。因为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坐在一起,彼此认识,这应该说也是一种缘分。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关心、帮助、督促你们的子女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所以我们这次召开家长会的目的: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家长能够更好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与成才。经过一个多月与孩子们的接触,我对孩子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我介绍一下本班的情况。
一、班级情况介绍。
本班共52名同学,男生32名,女生20名,男女比例悬殊比较大。因为,男生的个性比较活泼、好动,因此管理起来我们三位老师要花费很多的心思。所以就希望各位男生的家长,在家的时候能时常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学校常规教育,教育他们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秩序,以便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个多月来,本班大部分孩子表现良好,积极上进,有责任感的,有集体荣誉感。下面向各位家长汇报一下孩子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1、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同学有:这些孩子学习习惯好的后面,更多的是家长的心血换来的。在要求背诵上,或作业检查上,我都能看到他们帅气的签字。
2、上课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
表现好的同学不少,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小毛病,比如:
3、作业书写潦草有这些同学:
4、上课爱讲话容易走神,爱讲话的有这些同学:
5、作业上交拖拉的同学有:希望这些孩子的家长能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上课认真听讲的教育,以免落下重要的知识点。孩子有小缺点,不可怕,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长大的,可怕的是知道有缺点,知道犯错了不改正。一句话: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二、对家长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家长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各位家长能配合我抓好这几项工作:1、家庭作业检查到位,要求背诵的课文请签字,要求听写的请给孩子听写,听写错误的,请你的孩子再把那个词写三遍。现在课前我都要求预习,但我检查预习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做到位。预习要做到:课文读三遍以上,给生字标上拼音并组两个词,用工具书查4———5个不理解的词,提两到三个不理解的问题。预习是一项能力,到了中学,会预习的孩子肯定比别人跑得更前面。但孩子们一看到预习,他们就认为是没有作业了,所以这一点请家长们监督到位。2、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两本,一本是每个星期四下午的阅读与写作本,一本是读书摘记本,开学一个多月了,读书笔记做了七八次了,但有几个同学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他的本子,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是家长没有给准备呢,还是另有原因,希望家长回去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你备好这两本子了没。让他们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看课外书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会阅读了孩子,语文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3、多让孩子看课外书。我每月推荐一本课外书,9月份的是《昆虫记》,10月《绿山墙的安妮》,11月《根鸟 ……此处隐藏22596个字……引导方向,学校还专门编印了《阳枣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行为习惯指南》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习惯的涵盖面很广,本书中主要有五大习惯的培养,即: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今天我想主讲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学习习惯中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可能不理解,一学年一度的家长会怎么会把劳动习惯放在首位呢?那么我们先来听两个故事。
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东方神童魏永康被勒令退学的新闻。这位神童13岁时就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4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xx年8月,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其退学。事实上,魏永康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一方面,更不适应的是在生活方面。魏永康从出生到去中科院念书之前,一切与生活自理有关的活全都给母亲包揽了,以至于20多岁了,吃饭、穿衣、洗澡、洗脸、端碗等仍要靠母亲帮助。
再说去年《楚天都市报》刊登的襄阳籍28岁女博士曾哭着跪求父亲让母亲来武汉陪读的事。因为从小在家待惯了,习惯了有人管吃管住的生活,根本没有任何劳动习惯,因此上研究生还要求母亲来汉陪读,但遭到拒绝,“只听说高中生陪读,哪有研究生也陪读的。”当着记者的面,母亲揭了女儿“老底”,“她后来‘威胁’我,‘不来陪读,这研究生谁爱读谁读去’。”三年多来,母亲在校外的出租屋内陪着女儿读完了研究生。女儿明确表态,读博期间,肯定还是要妈妈继续陪读的。
我想你现在心里一定在感慨,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了。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发展到现在,他们的家长真的是难逃责任,那就是从小没有注重孩子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社会生活中像这样的家长不乏少数,由于教育价值观和教养态度不正确,很多家长把优生优育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智力开发,缺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孩子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了;有些家务太危险,怕孩子出事;孩子做不到位,越帮越忙,自己还得重做等等。从孩子方面来讲,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的实践锻炼,使他做不好,不会做,没有劳动兴趣,更愿意依赖父母。
调查显示,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却连0。2小时都不够,只有11。32分钟!是中国的孩子天生就偷懒怕累?当然不是。这现状是我们的父母一手造成的。在《北京青年报》对父母的问卷中,当问到“你最关心、看重孩子什么?”71。4%的父母回答是“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父母仅占可怜的14。3%。全中国的父母并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他们却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什么活儿也不用你干。”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这是在害孩子。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他们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印证了劳动对于健康人格的作用:
(一)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二)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岁—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岁—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岁—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岁—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中国目前尚无这种国法,可在家里我们倒是不妨给孩子规定点家规。我校在劳动习惯培养方面根据“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三大块制订了20条详细内容,比如11—15条是家务劳动,家长朋友们可以参考。而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3点:
●劳动岗位应固定。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完成得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意逃避劳动的,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随时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孩子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反而打破了碗等,这时不应责备,更不要由此不让孩子做事,而应教给他一些技巧。如有进步,及时鼓励。
●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这里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长处,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活动。如孩子喜欢看母亲做菜,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身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对他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活动。如孩子胆小羞涩,就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
常言道: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美好的东西须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伟大的朱德元帅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xxx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一、孩子在任何年龄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渴望
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教给孩子去做,孩子都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
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也不“心软”、“妥协”。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三、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
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不被烫着,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笤帚给他准备好……总之,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机会,就无从谈锻炼和提高。
最后我想以高尔基的名言作为劳动习惯这个版块的结束语:“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